聚焦地域文化,让地名更“著名”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徐春燕

10月15日,遵义市赤水市居民王先生在开车路过金华街道银杏路,经银杏广场东面至化工路(大厦小区)时,在腾讯地图发现,该路段有了名字:富竹路。

曾经和富竹路相连或相邻的其他几条无名道路,也有了名字。王先生表示,由于附近道路属于修建后一直没有名字,想向朋友描述所在位置很不方便。现在道路名清晰,也方便多了。

过去,赤水市部分道路、街巷因方位指向性不强或缺失,让群众很不方便。今年,赤水市启动命名更名工作,并于7月10日经相关乡镇(街道)广泛征求意见并开展综合评估、赤水市民政局组织专家论证等程序后,对部分乡镇(街道)道路街巷的命名更名进行了公告。

道路名称是城市的名片之一,有利于铭刻历史记忆、传承历史文化、彰显城市品位。近年来,赤水市积极探索道路、街巷地名工作,结合“乡村著名行动”,补齐地名管理短板,切实把地名“管起来”,让地名文化立起来、地名信息活起来,助力旅游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

在命名更名地名过程中,该市充分地展现地方地域文化,将赤水历史地理、人文特色、风俗习惯特征融入到地名命名中,先后命名了竹海大道、竹都大道、竹园大道、云竹路等竹文化路名;命名了红军大道、红河路、红渡路、丙安红军小学、红军渡社区等红色文化地名;命名了丹霞大道、丹青大道、丹霞社区、丹城御景等丹霞特色地名。

同时,具有赤水老城区历史记忆的太平街、东正街、延安路等地名予以保留。通过对长期镇、葫市镇、长沙镇、陛诏村等地名的来历、含义、历史沿革信息进行全覆盖查漏补缺、核实修改和补充完善,该市着力保全地名文化信息,留存乡愁记忆。

据介绍,该市深入挖掘地名文化资源。通过搜集归类和整理地名文化,编辑出版了《红军在赤水故事》,制作《赤水地名故事》纪录片,诠释赤水的由来与历史。发挥地名地理标识功能,把地名文化与特色农产品相融合,培育打造地理标志产品“赤水金钗石斛”“赤水晒醋”“赤水乌骨鸡”“赤水龙眼”“赤水楠竹笋”等“乡字号”“土字号”特色公共品牌。

截至目前,该市已更新规范地名信息5124条,充分展现了革命老区、中国竹子之乡、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世界自然遗产丹霞地貌等历史地理、人文特色、风俗习惯等特征。同时,也让游客路经赤水街巷,就能对赤水人文历史、风情习俗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不断提升旅游城市的知名度和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