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郑迦文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在明确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基础上,从四个方面对文化领域的体制机制深化改革进行了深入论证。明确提出“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要求,强调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的主体性和原创性要求,形成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面向。

深刻认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从“特色”到“自主”的深层意义。《决定》对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强调还包含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范式重构、相关概念、理论和方法创新的具体要求,囊括了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叙事逻辑和叙事方式的确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范式,是学科体系构建的基础,意味着在具体学科领域形成学术共同体能够接受的世界观、本体论、方法论和价值观。范式的重构,意味着观念的转换,意味着对新时代的拥抱,意味着从“言必西方”到跳出西方学术话语窠臼,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实际情况、能够分析、解决相关问题的中国话语构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相关概念、理论和方法是学术体系构成的基本单位,是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自主性的关键所在。需要在“两个结合”的基础上,进行概念、理论和方法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就要求立足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实际需要,创新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概念、理论和方法。

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要求我们在研究范式的构建上充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五千年延绵不绝的中华文明为土壤,打通古今中西,在古人与今人、东方与西方的智慧中汲取养分。

抓住全球数字技术革命的风口,是建构中国自主的学科体系的必然选择。只有积极探索传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的数据科学、科技人文的新知识、新方法,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获得数字赋能的同时积极寻求数字时代学科建设的全新增长点,才能在新的领域中发现新议题、构建新范式。

应植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进程,及时提炼、总结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中蕴含的价值理念、科学判断、伦理原则、机制方法,进行有效的概念化、理论化,形成具有完整性、体系性和科学性的解释。同时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开展跨学科的整合和方法论的创新;在更深远的历史长河中探寻具备人类智慧之光的态度、观念和方法;在更宏阔的全球语境中,明确世界不止有一种现代化模式。

在文明的交流互鉴中,通过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与西方学术话语的平等对话。一方面,需要在交流学习西方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时,基于中西方社会历史发展差异性的准确认知基础上,开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另一方面,需要树立高度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基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实绩,总结出可以为世界其他民族解决相似问题或情况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在世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发出具有原创性和自主性的中国声音。

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需要以人才为要素。推动人才培养体系和人才服务体系的建设,推动构建既面向当下又面向未来的自主知识创新人才培育机制建设。推动具有跨学科范式想象力、概念理念创造力、叙事话语表达力的人才及其团队的深度合作,提升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自主性和原创性。在人才培育接续上,鼓励学科交叉、培养壮大学术研究新人,通过一流学科的建设激发青年学者建设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内在动力。

(作者单位:贵州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