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用川味英语,给非洲小商户“种草”国货!

每天探厂、选品、找货源

操着一口“川音”与“川英”

00后女孩方菁

在辞去高薪工作的半年时间里

成功把国货的“草”

“种”进了非洲小商户的群

面对创业期间的种种困难

她常挂嘴边的是一句

“How can(怎么可能)?!”

近日,央视 《相对论》记者庄胜春

蹲点外贸档口

看这位新外贸人究竟

How can?!

01

今年3月,23岁的方菁从互联网“大厂”辞职创业,开始尝试往非洲卖中国货。

方菁的大学专业跟外贸毫不相干,英语四级考了三次才通过,每次一张口就是川味十足的“档口英语”,单词后总夹杂着中文语气词。最初她只能借助翻译软件与客户文字交流,“客户一给我打电话我就挂,我听不懂”。

这时候,表姐杨巧灵的经历给了方菁信心。

姐姐初中毕业后就开始打工,如今经营起一家做传统外贸的货运小公司。“我姐会说法语、葡萄牙语、加纳语、英语,都是自学的。”如今,依靠“汉字谐音法”,姐姐又开始学豪萨语。

“我就要来做外贸,我觉得我英语可以变更好。”每晚从档口回到家,方菁都会把产品的介绍文稿翻译成英语,然后跟着AI软件读熟,再为自己拍摄的产品视频配音,几乎天天忙到凌晨。

姐姐做生意的经历,也让方菁发现了新商机。

那些刚起步的非洲小批发商、想做点小生意的非洲妈妈们,很难挤上传统外贸这趟车。他们进货量小,对中国不熟悉,寻找货源非常困难。方菁想做的,就是“直通”非洲小商户

方菁的首批六十多位非洲小散户,就是姐姐帮忙拉进群的。每天,她在广州外贸城的地下小档口跟能来中国的非洲商户谈生意,也在群里与更多来不了中国的非洲散户们谈生意。就这样,她的客户慢慢积累了起来。

02

虽然有姐姐的帮助,但方菁知道,不管是拓客还是找货源,最终都得靠自己。

由于自己的订货量太小,方菁曾吃了不少“闭门羹”。“给工厂打电话,或者直接去拜访,人家不接待,很难。”但她却用社交平台,找到了不少“厂二代”,敲开了工厂的大门。

如今传统制造业压力不小,“厂二代”们从小订单里看到了新可能。他们找到方菁,从小订单开始开拓非洲市场。

相比姐姐那批传统外贸人,小方带来的也是全新的生意经。她擅长用社交媒体带客户“云探厂”、视频“种草”。已加入群聊的近800名客户,每天都在等着看她的探厂和产品介绍视频。

在方菁的群里,这些非洲客户可能是待业妈妈,也可能是刚起步的小批发商,还可能是非洲医院、学校的供货商。有一次她发现,卖出去的写字板竟然出现在了非洲孩子们的课堂上,“没想到还能给非洲教育做贡献”。

方菁还会把中国互联网的运营策略教给他们,许多客户学到了“拓客”“引流”的小妙招,业务量直线上升。“他们的业务越来越好,我的业务也就越来越好”。

她的利润第一个月仅有750元,到了第三个月已超2万元。

在方菁看来,做生意其实是“你帮助我,我帮助你”。“我给他们卖货,我觉得我在挣钱,他们还给我发谢谢,说希望今后继续帮忙找这些好货。”

03

因为舍不得打车,方菁每天往返家里和档口都是坐公交车。如果不是在打电话谈业务,她就会听播客。“得学习,太多问题了。你如果不成长,没有人给你做决策。”

方菁从小就习惯凡事靠自己,因为家里人都是这样过来的。方菁在四川内江的小镇长大,父母那辈都在外打工,是奶奶带大了孙辈。“看同学都梳很漂亮的辫子,就我每天灰头土脸。我之前怪我爸爸,为什么我小时候你不管我?我爸说没办法,他十几岁就自己出去讨生活。”

方菁回忆,爷爷也是十几岁挑石子挣学费,在那个年代还能读到中专,当上老师。表姐也一样,初中毕业,却从“厂妹”打拼成了“老板”。

前一阵,姐妹俩的生意碰到困难,爷爷拿出积攒的退休工资,姐姐抵押上了房子:“我们没什么输不起的,全部拼就行了。”而曾被她责怪的爸爸,为她发的每个视频默默点赞。一家人携手同行,渡过难关。

如今,方菁租下的仓库也即将启用,“这仓库对我们现在来说还有点大,但是……但是图个好兆头!”

同方菁一样,在中国,许许多多创业者的大仓库从小仓库起家,许许多多人的“Can”从“How can”开始。一起加油!

热门相关:试婚老公,要给力   覆汉   这个大佬有点苟   开局签到荒古圣体   这个大佬有点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