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宣州区:匠心独运,书写人才工作的“滕王阁序”

本文转自:人民网-安徽频道

近年来,宣城市宣州区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用心书写人才工作“滕王阁序”,以“引、育、用、留”四大篇章,构建起人才强区的宏伟蓝图,让各类英才群星璀璨,共绘发展新画卷。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倾心“引”才,立足最实质效,千里逢迎展盛情。立足产业需求,以“千里逢迎,高朋满座”的热情,拓宽人才引进渠道。聚焦重点产业,围绕“2+4”优势产业需求,宣州区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专场对接等多元化手段,精准发力,成功引进并培育了省级创新团队7个,市级区级创新团队23个,有效带动了千名专家深入企业一线,2023年以来,为企业引进了各类人才5400余人。创新引才模式,在全省首创“政聘企培”人才引进模式,根据企业实际需求,由政府统一招考,企业培养使用,期满编制兜底,2024年宣州区“政聘企培”人才引才公告发布70个岗位,共有323人报名,引进48人。三年来共引入哈工大、合工大等“双一流”高校急需紧缺人才75人,有效破解了企业“引才难”的困境,相关做法入选省优化营商环境18条举措,并被《安徽新闻联播》宣传推介。

坚持育人为本,秉持“不坠青云之志,处涸辙以犹欢”的育人理念,致力于挖掘和培养人才潜能。面对高等院校数量不足、人才支撑不足的挑战,主动作为,牵头推动多家重点企业与本地职业院校开展新型学徒制培养,通过开设“宣酒班”“立讯班”等企业冠名班,实施订单式培养,已培养高技能人才215人。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持续扩大技工院校招生规模,五年来累计向市区两级企业输送毕业生1.1万人。此外,注重乡村人才自主培养,每年遴选有潜力的乡村种养能手,委托农业院校、专业机构进行定制化培训,与安徽农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交流合作,建立水产特色试验站、稻渔综合种养科研基地,建成3家“科技小院”,吸引30余名硕博研究生驻站工作,安排全区210名农技指导员每人联系指导5户科技示范户,每年开展入户指导不少于10次,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1221户,辐射带动6000余户提升农业技能,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坚持“请洒潘江,各倾陆海”的用人标准,力求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创新机制,激发人才活力,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打破论资排辈的传统观念,让真才实学者得以崭露头角,首批次“政聘企培”引进的人才中,已有2人入选宣城市“敬亭英才”创新团队,1人荣获“宣城青年五四奖章提名奖”,结合工作参与发表SCI论文2篇。需求导向,填补关键空白,通过引入急需紧缺专业人才,有效填补企业发展规划、产品研发、物流管理等关键领域高层次人才空白,为革新技术、提高产能提供有力支撑。以立讯精密为例,依托“政聘企培”,2023年一次性引进高技术人才6名、管理人才2名,现已成为企业技术骨干和中坚力量。搭建平台,打造发光舞台。积极搭建“企业出题-政府引导-专家解题”的产业创新共同体,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引导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走出”象牙塔,深入企业一线,目前已有3名教授担任了企业“科技副总”,1名博士后挂职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有效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坚持服务导向,以“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的诚意,将优化人才生态视为推进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全方位提升尊才优才举措。加强政治吸纳,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常态化开展谈心谈话,深入了解人才的思想动态和需求,积极引导条件成熟的企业人才向党组织靠拢。大力推荐符合条件的优秀党员人才担任党内职务,让人才在政治上得到应有的认可和尊重。健全服务机制,坚持“待遇留人”,深入实施“宣十条”人才政策,细化了包括安居保障、薪酬补贴、创业支持等在内的28项具体措施。每年安排300万元人才专项基金,用于支持人才项目的落地和发展。2022年以来,已兑现各类人才补贴1496万元,并争取省市重点人才项目奖补640万元,为人才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不断优化人才环境,着力提升配套水平。新建城北新天地、青年创业园等人才服务项目,为人才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聚焦大学生社会实践,积极对接省内外72所高校,提供从需求发布、岗位匹配到跟踪管理的全流程服务。自2022年以来,已成功吸引1.1万名大学生和260余个高校团队在宣州开展实践实习实训活动,倾力打造了一个具有宣州特色的“社会大学”,为人才的成才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宣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