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潮流消费】虚拟体育兴起,还要迈过哪些“坎”?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编者的话:“大雪”已至,寒冷的天气让不少人收回了室外运动的步伐。冷空气来袭,人们该如何锻炼呢?随着智能穿戴设备的普及,虚拟体育运动成为越来越多的人实现自由健身的方式。瑞士洛桑时间5日,第十二届奥林匹克峰会提及了包括虚拟体育、电子竞技等赛事在内的奥林匹克电子竞技运动会。在相关国际组织的认可与重视下,虚拟体育渐为潮流。不过,产品价格过高、缺乏适合运动的设计、眩晕感重都是进一步普及虚拟体育需要迈过的“坎”。
从石家庄赛场到日本课堂
在石家庄第一届体育产业节上,热情的观众涌向不到100平方米的“虚拟体育系列赛”现场,为一场别开生面的骑行比赛呐喊助威。坐在与VR(虚拟现实)设备连接的自行车上,选手们或直起身子加速追赶,或作匍匐状调整节奏。大屏幕实时模拟比赛路况环境,还显示着速度、名次等数据。
近年来,依托于人机交互、VR、AR(增强现实)等新技术的虚拟体育行业兴起,帮助许多人实现了不受风雨阻挡的“运动自由”。在国务院印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指导下,中国各地陆续举办虚拟体育赛事,为全民健身提供丰富选择。
最新一期《中国智能体育发展报告》指出,中国智能体育正从竞技层向产业层、社会层全面推进,报告预测2023年中国智能体育市场规模约1500亿元,其中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超400亿元。
美国Virtuix公司研发出Omni万向跑步机,让用户可以在直径1.2米的圆形区域里完成360度行走、奔跑、蹲伏等多种动作。公司创始人谈及Omni万向跑步机的设计时表示,他们期望该产品能符合以下3个标准:适合放在客厅、消费者能买得起、给大脑留下运动的体验感。该公司还设计出一系列虚拟游戏,完善一站式家庭VR体验。
从日本PlayStation VR到中国PICO,再到美国Meta Quest3,售价几千到几万日元(1元人民币约合20.27日元)不等的VR设备受到许多日本年轻人的喜爱。
除了自己穿戴VR设备运动外,日本的热门体育赛事也提供虚拟现实体验服务,用户可以操作自己的原创头像自由移动至球场内,完成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探索,身临其境地观看比赛。东北乐天金鹰职业棒球队2017年引入了虚拟现实训练系统,让球员可以通过虚拟现实设备直接看到其他球队投手的投球,了解球的轨迹、速度和曲线等信息。这个系统现已面向一般用户开放,既可观赛,也可切身体会球员的训练感受。
日本的一些健身中心也出现了VR健身单间,大受欢迎。在普通健身房的空间里,会员的视野自由度和活动范围都受到了限制,但在VR中,会员们可以享受到360度全景的虚拟空间,改变运动训练的沉闷感。对于社恐人士来说,VR健身单间还免去了与教练和其他人社交的压力。
日本有教育专家甚至希望可以在小学生体育课上使用VR技术,通过高科技营造的游戏式体育运动,让更多日本小学生爱上体育锻炼,养成锻炼习惯,增强身体素质。
从“电子竞技”到“电子体育”
2023NEST全国电子体育大赛3日在福建晋江落下帷幕。今年这一赛事由“NEST全国电子竞技大赛”更名为“NEST全国电子体育大赛”,从“电子竞技”到“电子体育”的改变体现出数字与体育运动的深度融合。
近年来,虚拟体育成为体育界越来越重要的一部分。今年6月22日至25日,包含电子竞技和虚拟体育赛事的首届奥林匹克电竞周在新加坡举行,这是国际奥委会迄今为止最大型的一次电子竞技活动。
9月,由国际奥委会委员戴维·拉帕蒂恩担任主席的电子竞技委员会成立。在国际奥委会官网宣布电子竞技委员会成立的通稿中,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表示:“国际奥委会相信虚拟体育有潜力补充和增强传统奥林匹克运动。”
电子竞技是深受年轻人喜爱的一项新兴体育项目,但一直以来电竞与传统体育的关系都是颇具争议的话题。国际奥委会对电竞项目是否该加入奥运会一直持谨慎态度。此前,巴赫曾明确表示,“那些明目张胆宣扬暴力、制造爆炸以及暴力杀戮的电子游戏”与国际奥委会的理念背道而驰。现在,包含电子竞技,融合了虚拟棒球、自行车等虚拟体育项目的“电子体育”似乎更符合国际奥委会倡导的非歧视、非暴力、和平相处的体育运动理念。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7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目前我国电子体育运动普及度一般,但随着一些VR设备逐渐兼顾用户游戏和运动需求,电子体育运动参与者将不断增加。
体验者的“槽点”
“我家的跑步机都没怎么用,地盘太小了,VR设备只会让我感觉更闷。我还是喜欢去江边慢跑,流汗以后吹吹风,看看夜景。”一位女性健身爱好者告诉《环球时报》特约记者,她更喜欢各类运动的实景体验,比虚拟环境有“太多优势”。
记者走访多家商场,采访接触过VR运动的人,仅有少数人表示愿意在家里添置这样的产品。VR设备设计缺乏安全性考量、交互不自然、身体对硬件不适应都是他们对虚拟运动敬而远之的理由。一位每天坚持跑步的男性受访者表示:“感觉虚拟运动都不太适合我,我本身玩3D游戏就会晕,还要戴着头盔跑步,简直要窒息了。”
北京博睿创维体育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虚拟与现实技术总监李松7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无论是在家里运动还是去商场体验,目前虚拟体育运动在我国普及程度相对还比较低,VR体育运动还是以在商场体验为主。一般人穿戴VR硬件运动超过15分钟就会出现眩晕恶心,而且这些设备吸汗功能不好,反给运动者增添负担。
不过,2016年前后VR赛道火爆,投资者烧钱研发后,从待机时间、设备重量到显示颗粒度等多个方面,VR硬件设备都取得了不少进步。
要普及虚拟体育,李松觉得亟需发展的是软件。“这7年多来,还没有革命性的软件升级,尤其是运动类软件可玩性没有实质性的增强,没有旗舰性的VR运动软件出现。”李松表示,现有的运动类软件对运动本身的还原和模拟真实运动做得并不好,可玩性不高。再就是VR软件设置可能会产生眩晕感。目前高速运动的虚拟现实环境,在近眼设备模拟上,一些技术还没有得到太大的突破,近眼设备高速显示的时候通过视景传递给眼球的信息和人类本能的耳中庭、耳前庭平衡系统传递给大脑的信息会矛盾,长时间使用会产生眩晕感。
室内自行车健身软件Zwift的一位用户告诉记者,她在家尝试了一周的虚拟骑行后打算放弃。她觉得,每月三位数的软件订阅费用对上班族来说并不友好,换来的充其量是专业课程、虚拟画面、社交互动等服务,对真正想要锻炼的人来说,后两项显得有些多余,“盯着Zwift上的虚拟画面,还不如刷剧或者和朋友视频聊天”。
李松告诉记者,由于市场需求小,目前没有厂家专门生产运动用VR设备。一些VR设备虽然已努力做得很轻了,PICO4重不到300克,但对于运动来说,还是显得累赘,什么时候VR设备能像普通眼镜一样轻,才有可能提升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