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畜”“童年阴影”的《天线宝宝》,你小时候为啥看得那么开心?
即使《天线宝宝》可能没那么容易被成年人所欣赏……也永远会有孩子继续在他们的陪伴下成长。
白云白,蓝天蓝,天线宝宝出来玩啦!
伴随着欢快的音乐,太阳宝宝咯咯笑着从地平线上升起;镜头缓缓推进,越过广阔的草地、彩色的花朵和毛茸茸的兔子,停在山丘状的小屋子上,四个色彩斑斓的小家伙跳出来,奶声奶气地喊道——
天—线—宝—宝!
笔者的记忆总会闪回很多年前的某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奶奶从专属于我的、鼓鼓胀胀的DVD包里挑出一张圆圆的光碟,然后放进电视的机顶盒。
不用奶奶提醒,我就会放下平时绝不离手的娃娃,让她躺在小床上睡觉,自己则乖乖搬好小板凳,雀跃地进入天线宝宝的世界……
在 《天线宝宝》 发行26年后的今天,从表情包到联名商品,四位宝宝的身影也依旧活跃在我们当下的生活中。
近年B站也引入了《天线宝宝》剧集,然而,当笔者开心地打算重温童年时, 却发现无数弹幕感叹着“害怕”“恐怖谷”“小时候怎么会喜欢看这个”;
为什么会这样呢?
《天线宝宝》真的是童年阴影吗?
并非如此。有一些经典作品,确实可以让人们在不同年龄阶段均可重温、回味; 但有些经典作品,却有着鲜明的年龄指向。
笔者认为,《天线宝宝》是一部 充分考虑幼儿视角、从幼儿出发 进行设计的优秀剧集;可也正因如此,《天线宝宝》广受幼儿们的喜爱,却在成人眼里变得“奇怪“。
今天这篇文章,就 试着让我们回到很久很久以前 ——让我们 用幼儿的视角 来重新看看《天线宝宝》吧?
首先,我们来看看《天线宝宝》诞生之初的故事。
1996年,BBC希望为学龄前幼儿制作一个新节目,来自 Raggdoll Productions *的 安·伍德 和 安德鲁·达文波特 也参与了竞标。 *Raggdoll Productions是一家英国电视制作公司,由安·伍德于1984年创立,她曾在约克郡电视台和美国电视台工作。这家公司制作了许多著名儿童节目,包括《天线宝宝》 《花园宝宝》等 。
而最终,安·伍德和安德鲁的方案脱颖而出, Raggdoll Productions 开始制作这个以 1到5岁的学龄前幼儿 为主要收视对象,长达260集、每集30分钟的幼儿节目。
除了新颖的理念,竞标成功和创作者对节目的定位密不可分:在创作之初,两位创作者就意识到,他们希望通 过节目呈现 儿童眼中的世界 ,从而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而非对孩子们进行单纯的说教。
平视的创作思路带来了许多挑战。比如在寻找天线宝宝扮演者时,安·伍德和安德鲁希望演员 能回忆起小时候的说话方式 ,从而发展出每个角色独特的语言风格,为此试镜了上百位演员才找到合适的人选。
“真实纪录”则是天线宝宝们聚集到风车下,用头顶的天线接收信号,通过肚子上的屏幕观看现实世界中儿童学习、玩耍的视频。
安·伍德调侃道,《天线宝宝》 有一种纯粹的天真 和 理直气壮的“傻气”。
而正是如此朴素、本真的“平视”思路,造就了独一无二的《天线宝宝》。
“平视”的思路听起来简单,实际上颇费心思。
安·伍德说:“孩子,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孩子,生活在与我们周遭一模一样的世界里, 但是他们的 感知不同 。因此,作为一个成年人,为孩子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 倾听他们和理解他们 。”
当安·伍德和安德鲁一起创作《天线宝宝》时,他们花了很多时间观察和倾听幼儿, 试图找回自己童年时的感觉,尝试着像孩子一样感知周遭的世界。
于是,有了《天线宝宝》中简约而不简单的视觉设计。 比如, “圆滚滚”的一切 ——圆滚滚的天线宝宝、房子、窗户和门……你会惊异地发现,《天线宝宝》中大部分形象和物品似乎都是圆润的曲线造型。
圆滚滚的天线宝宝 曲线的造型设计,实际上 契合了幼儿的形状偏好 :10-12个月的幼儿才刚刚具备了基础的图形分辨能力,开始认识简单的图形。 不过同时,幼儿对曲线有着明显的偏爱: 最先认识圆形 ,其次才是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其他图形。
柔和钝感的曲线设计,既表现了天线宝宝的天真可爱,也迎合了幼儿图形认知的学习过程,帮助他们迅速接纳天线宝宝的外在形象。
因此,《天线宝宝》采取设计上的减法,删去不必要的细节,更有利于突出形态的 外在轮廓对比度 (对于婴幼儿来说,一件物体的轮廓对比度,往往是引起偏好的最有效刺激) ,引导幼儿认知天线宝宝的整体形象。
我们再来看看《天线宝宝》中的 颜色设计 。
也许你已经不记得天线宝宝们的名字叫什么了,但是你一定能清晰地回忆起他们的颜色:没错,分别是 蓝紫色 , 绿色 , 明黄色 和 大红色 。
而幼儿对黑白灰的色彩兴趣不大,往往偏爱红色、黄色、蓝色、绿色等原色,都是高饱和度的明亮色调,也正是四个天线宝宝的颜色。
2004年,刘少英等采用对偶比较法,对4-6岁幼儿进行颜色偏好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幼儿颜色偏好顺序为:红、黄、橙、蓝、紫、绿。杨淑丽《学前教育研究》09年11期
此外,3-4岁的幼儿能分辨基本颜色,但 难以分辨近似颜色 。所以在采用高饱和度、高差异化的原色基础上,《天线宝宝》的 场景设计也采用了大量的对比色 ,比如室外暖色调的花园和室内冷色调的宝宝之家,通过明显的颜色差异强化场景之间的对比。
1999年,美国神职人员和保守派专家杰里·福尔韦尔 (Jerry Falwell) 提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观点——天线宝宝之一Tinky Winky (丁丁) 是男性同性恋。他认为,Tinky Winky的紫色和头顶的三角形天线,是同性恋运动的标志,甚至Tinky Winky喜欢的红色小包,也被认为是一款暗示同性恋身份的女式皮包。
在讨论“Tinky Winky是不是男性同性恋”之前,其实我们应该先思考的是——Tinky Winky是男生吗?
或者,天线宝宝们有性别吗?
除了头顶形状各异的天线,四个天线宝宝最大的差别就是颜色。 实际上,在幼儿时期,孩子们还没有性别差异的概念,对颜色也并不存在性别刻板印象。
而随着年龄增长,幼儿在 3-4岁时 会逐渐对色彩偏好产生性别差异,开始将颜色以及衣着和性别联系起来,比如,女孩子在画画时倾向于画有着长发和红色系裙子的女性形象;而男孩子则相反, 会用短发和蓝色系的裤子来表现男性形象。同龄幼儿中,女孩对于粉色的选择也开始多于男孩。
所以,对于 处于1-3岁的幼儿 来说,《天线宝宝》呈现的是 一个无性别的世界 ;而3岁以后,随着色彩与性别刻板印象的产生,幼儿可能会 在潜意识中为天线宝宝划分性别 ,比如将紫色的Tinky Winky预设为“男性”。
不过,Tinky Winky还是成为了 性少数群体的标志 ,频繁出现在Pride Parade和各类周边文创上;Tinky Winky也作为唯一一个虚构角色,被列入《独立报》2008年首届“Happy List”*。虽然被无辜地赋予了性别和性取向,但所幸,混乱的争议最终迎来了一个不失温暖与积极的结果。
*Happy List :100位使英国更美好、更快乐的标志性人物名单。除了Tinky Winky以外的99人全部是现实世界的成年人。
天线宝宝的 动作设计 也颇费了一番心思。
天线宝宝的动作往往是 慢速的 、 轻柔又笨拙的 ,完全没有暴力冲突,向年幼的观众们传递着 “简单、安全” 的讯息。“天线宝宝最喜欢大大的拥抱”——这是一个充满爱的地方。
你也许也会注意到,虽然温柔笨拙,天线宝宝们的动作却很丰富,运动幅度也较大。比如舞蹈、跳跃、拉伸、在地上滚动、奔跑等等。
一方面,这和特摄演员受厚重的皮套限制,需要 有意强化肢体动作表达 有关;另一方面,多样的动作 鼓励着孩子进行模仿 ,通过“和天线宝宝做一样的动作”这一行为,实现积极主动的代入感,并强化幼儿对身体的认知。
不仅如此,发展心理学家 马歇尔·海思 (Marshall Haith) 和 埃莉诺·吉布森 (Eleanor Jack Gibson) 的研究表明, 幼儿对运动物体表现出明显的偏爱 。以新生儿为例,虽然无法有效控制两眼的运动,但他们的注视点常在运动物体上停留1~2秒后跳向下一运动点,而2~3个月的婴儿能够协调眼球追随运动物体。幼儿对运动物体的天然偏爱,导致动态下的天线宝宝更能受到关注,也有利于在运动中进行整体性的认知。
此外,《天线宝宝》中也 少有复杂的运镜 ,静止镜头远远多于运动镜头。
除了“幻想世界”的形状、颜色、动态等视觉设计以外, “真实记录”模块 也无不渗透着“用幼儿的眼睛观察世界”的平视原则。
比如,当天线宝宝们看完屏幕上的“真实记录”后,会嚷嚷着“再来一次、再来一次”——于是 同样的视频会在节目中完完整整的播放第二遍!
但对于小时候正在观看这个节目的笔者来说却十分自然:年幼的我喜欢反复观看《天线宝宝》,而且完全不介意 (也不太记得) 天线宝宝通过“再来一次”反复播放同样的视频,每次都看得津津有味。
如是“再来一次”的重复设计,正是从幼儿视角出发、精心筹划的结果。安·伍德认为,孩子会 通过一遍又一遍做相同的事情来检验他们的经验 ,从而 进行认知和学习 。
重复设计的原则不仅出现在“再来一次”之中,也整体体现在《天线宝宝》的 故事节奏 与 情节安排 上。
《天线宝宝》大量 采用重复、缓慢的故事情节 ,剧情的结构安排相似,四个天线宝宝经常 轮流做相同的行动 ,或 说相同的台词; 场景不会一昧向前发展,而是预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孩子们做出思考与判断。
这样的“留白”与“重复”构成了“孩子猜测天线宝宝的行动-猜测得到验证-天线宝宝进行重复-再次猜测的循环”, 如此设计的心机——安·伍德也将其称之为 “《天线宝宝》和孩子的对话” ——并不是为了偷懒,而是为了让幼儿 自然地发展想象力和思考能力 :孩子们可以提前一步预测出天线宝宝的动作,从而强化预测和记忆能力; 而且,准确预测带来的正面反馈,也非常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和年幼的适龄观众一样,天线宝宝们处在 能理解听到的话语,但无法清晰表达的阶段 。
相应的,天线宝宝的语言基于12-18个月儿童说出的第一个单词,虽然有少数清晰的简单词汇 (比如“Big hug”,抱抱) ,但 大部分时候则显得含混不清又可可爱爱 ——这正是典型的婴幼儿的语言。
比如,天线宝宝标志性的“Eh-oh”其实是发音不准确的“hello” (中文版本直译为“啊哦”) 。
诚然,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可置否的是,天线宝宝在“声音”层面也遵守着“平视”的原则,尽力复原幼儿所感知的世界。
至于如何 引导幼儿进行更复杂、更高阶的语言表达 ,主创通过天线宝宝们的名字给出了答案。按照年龄由小到大,天线宝宝们的名字依次是Po (小波) 、Laa-Laa (拉拉) 、Dipsy (迪西) 、Tinky Winky (丁丁) 。
最小的红色宝宝Po的名字只有两个字母,而p作为嘴唇发出的辅音之一 (如m、b、p) ,也是最简单、幼儿最容易发出的声音;金黄色的Laa-Laa有两个音节,难度比Po稍大;到了年龄较大的Dipsy和Tinky Winky,名字的发音逐渐变得更加复杂,也增多到了两个单词。 针对儿童发音规律设计的名字 也有利于幼儿在观看时进行说话的模仿。
综上看来,从形状、色彩、运动,再到重复的情节、语言和名字的音韵设计,《天线宝宝》都透露出一份独有的、“和孩子平视”的细心与温柔~
比如天线宝宝的 官方设定是高科技的产物 ,身高约2.4米~3.0米,头上顶着功能性的电子天线,肚子上有一台显像管式电视机,居住的房子形似飞船,还有自动制作宝宝吐司、宝宝奶昔的“智能家居”。
其实,这是因为联合创作者安·伍德与安德鲁,对儿童如何应对 1990年代后期日益技术化的环境 很感兴趣,希望呈现科技飞速进步时代下的儿童。
而安德鲁在看了阿波罗11号宇航员登月视频后,认为 宇航员的形象“很可爱”——大大的脑袋,短短的四肢,在新环境中蹦蹦跳跳地探索——很像蹒跚学步的小孩子 ,于是有了最早的天线宝宝概念雏形和一系列颇具科幻色彩的设计。
阿波罗11号宇航员登月 但这也带来了 另一种争议 :有人认为,天线宝宝的世界由巨型风车监督、肚皮上有电子屏幕、不时还会有喇叭从草地中升起,简直令人细思极恐 。
风车和喇叭,传递着来自成年人世界的指导与监督:什么时候该吃饭,什么时候可以看电视,什么时候要起床……画外音会告诉天线宝宝们在每集结束时和大家说再见,也会告诉他们该上床睡觉了…… 这其实正是 儿童世界中“家长”形象的趣味演化 —— 亲切又颇具权威、神秘又无处不在。
而具有科幻色彩的风车、喇叭和画外音的设计, 竟然和幼儿眼中的“家长”形象不谋而合 ,是一个似乎有点严厉、有点难理解,却又让人天然依恋与信赖的权威存在。 不过,来自 “成年世界” 的 指导不一定总被遵循 :大部分情况下,天线宝宝会根据外界的教导做出行动,但他们也具有抵抗成年人监督控制的有限能力,天线宝宝们会表达撒娇一样的抗拒,反复发出呜咽的“不”,甚至躲到草地小山丘背后。
而通过屏幕获取外界信息,既象征着孩子们所热衷的看电视行为,符合幼儿的习惯,又代表着童年中幻想世界 (天线宝宝乐园 )相对应的“现实世界”,例如时间和外界权威,或客观支配着儿童行动和自然的空间和因果关系。
因此,《天线宝宝》中所谓的“科幻设定”并不是什么惊世骇俗的科幻隐喻,而是完全服务于“平视”的创作思路,用形象借代呈现幼儿眼中的成年人形象与外部世界的巧妙手段。
但天线宝宝们却似乎从未真正离开我们,依旧活跃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依旧会使用天线宝宝的表情包、看天线宝宝的剪辑片段、购买天线宝宝的联名产品。 好像只要看到这四个小朋友,就忍不住会心一笑。
没有起伏波折的情节,没有天花乱坠的特效,甚至形象设计也没那么精致,《天线宝宝》为什么有着如此长盛不衰的魅力?难道仅仅是一代人的童年滤镜吗?
笔者认为,《天线宝宝》的魅力大概正在于做到了最纯粹、最本真的“平视”——弯下腰,伏下身,真诚地望进幼儿的眼睛,倾听幼儿的声音,一切从孩子的视角出发,观察他们眼中的世界。
所以,即使《天线宝宝》可能没那么容易被成年人所欣赏,大概也不算什么遗憾了——毕竟曾经有孩子深深爱着他们,也永远会有孩子继续在他们的陪伴下成长。
【参考文献】
[1] 李红:《幼儿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 唐胜天,陶珂:《天线宝宝教给了我们什么—幼儿喜爱的视觉元素探索尝试》,2013
[3] 王振宇:《儿童心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4] 曾彬,韩露.:《关于4-6岁幼儿偏好的色彩实物分析研究》,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
[5] 廖陈刚:《儿童与色彩心理学》,https://zhuanlan.zhihu.com/p/75434155,2019
[6] Bignell, J. (2005) Familiar aliens: 'Teletubbies' and postmodern childhood.
[7] Anna Tims. (2013) How we made: Teletubbies. The Gardian.
[8] Charlotte Runcie. (2014) Teletubbies: 16 things you didn't know.
[9] "Padded sells". (1998) The Sydney Morning